#人文游
#摄影
#自然奇观

写在前面

【单车自驾14年40万公里,途牛大玩家,签约旅行家,超级试驾员,微信huchichi1,微信公众号:huchichi自驾笔记本,正在直播最新行程,欢迎关注,可以收到我们最新的自驾游记,了解各地实时的美景、路况和攻略】
正值盛夏,又一次来到甘南,我们都没想到第二次会来的这么快,才一年多。
但是,感觉盛夏的甘南太阳有点大,有点影响游玩和摄影,感觉虽然比第一次初夏季节来要好看一些,但是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美,而且草原上虽然有花,但是颜色有点淡,而且也不多,在碧绿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中不怎么显眼。也许是我们的期望值太高了吧,也许是我们只是从国道上匆匆路过,并没有深入的游览,所以没有看到甘南盛夏真正的美景。不过没关系,甘南还有很多地方没去过,以后我们还会再来的。
这次选择了上次没有走过的路线,从北向南走213国道穿过甘南直奔郎木寺,放弃了玛曲和夏河,路过合作,去看上次没有机会路过的米拉日巴佛阁。
虽然这次不是细细游玩,只是从中穿过,但是沿途甘南草原非常漂亮,而且在郎木寺,看到了法会、辩经,以及整个天葬的血淋淋的原始过程,还算是不虚此行。
不过天葬的照片不能发,只发了几张天葬台的照片,那血淋淋的场景大家还是自己想象吧。

精彩预览

郎木寺
格尔底寺
郎木寺
格尔底寺
米拉日巴佛阁
郎木寺
郎木寺

米拉日巴佛阁

没想到这么快再一次来到甘南,而且是盛夏季节,都说甘南的最佳旅游时间是每年夏季的6月至8月,这时甘南的气温一般保持在15~30℃之间,凉爽宜人。我们到的时候是7月底,应该算是最好的时间吧,但是感觉太阳有点大,虽然可能温度不高,但是在这无遮无拦的高山草原上,还是挺晒的,感觉也很热。
甘南
我们感觉略微有点失望,感觉虽然比第一次初夏季节来要好看一些,但是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美。也许是我们的期望值太高了吧,也许是我们只是从国道上匆匆路过,并没有深入的游览,所以没有看到甘南盛夏真正的美景。不过没关系,甘南还有很多地方没去过,以后我们还会再来的。
甘南
终于来到位于安多藏区合作市的米拉日巴佛阁,这是甘南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建筑和寺院,上次因为没有走这条线路,所以没有能来这里,一直觉得很遗憾,这次终于如愿以偿。
米拉日巴佛阁
米拉日巴佛阁的全称是“安多合作米拉日巴九层佛阁”,楼高共九层,建筑气势雄宏,金碧辉煌,里面供奉以米拉日巴佛尊者及其弟子为主的藏传佛教各派的开宗祖师,名字虽然有点儿长,却把佛阁所在的位置和特点描述得很清晰。
米拉日巴佛阁
佛阁内有以金刚为主的四密乘的众多木尊佛像、菩萨、护法神等各类佛像1270尊。反映藏传佛教内容的各类壁画规模巨大,绘画技法高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米拉日巴佛阁
在中国藏区共有两座米拉日巴佛阁,这座佛阁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原建楼阁已毁于“文革”,现存建筑重建于1988年5月,历时四年落成,是藏传佛教噶举派在安多藏区最主要的填充院,常年有住寺喇嘛学习研修,供奉佛主。
米拉日巴佛阁
佛阁内主要供奉藏族民众中最富传奇色彩,妇孺皆知的米拉日巴佛。米拉日巴修炼过苯教和红教的密法,参与开创了白教,而他对密宗的心得又被后来的黄教所沿袭,所以受到藏传佛教各派的尊崇。
米拉日巴佛阁
米拉日巴是藏传佛教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一位大师,是噶举派创教者之一。他年幼丧父,家产被伯父霸占,随母亲过着贫困生活,饱受凌辱。为报仇雪耻,他修习了苯教咒术,并咒杀了伯父及其亲友30余人。快意恩仇之后,他顿生忏悔之心,于是改宗佛教,拜在玛尔巴大师门下。为了磨炼他的心性,玛尔巴曾让他在连续六年之内修建众多城堡,然后再一一拆毁。后来,米拉日巴又在岗仁波卿雪山上苦修了9年,饮冰雪、食青苔,以至毛发肤色都变成了绿色,最终印证了“大手印”和“拙火定”密法。“拙火定”能够大幅度提高身体温度,因此即便是在冬季,他也只穿一袭布衣,人们称之为“米拉日巴”,意为米拉家族中穿布衣者。
米拉日巴佛阁
米拉日巴终生未建道场,在青藏各地云游传教。他传教的方法独特,常以歌唱教授门徒,对后世藏族诗歌发展产生过影响。在藏族诗歌史上,噶举派创始人玛尔巴大师及弟子米拉日巴的“道歌”创作可谓开了藏传佛教僧人诗歌创作的先河。
米拉日巴佛阁
从藏传佛教史的角度看,米拉日巴的佛教思想和苦修精神,无疑代表了藏族古代文化中最为殊胜的一种精神价值和文化理想。此后的藏族僧人以及他们的文学创作,无一不受苦行僧米拉日巴精神的伟大感召和深远影响。
米拉日巴佛阁
寺庙外围长长的转经筒是藏区每座寺庙的标配,只要是藏区的寺庙,随时都可以看到虔诚转经的藏民。
米拉日巴佛阁

已被开发的尕海

尕海就在国道边上,这里是甘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位于草原中心,基本上怎么走都会路过。去年来的时候,这里还是未被开发的处女湖,千百年来静静地睡在甘南大草原之中,自然而美丽。但现在已经变成景区了,新修了很多人工的东西,而且要收门票了。
尕海湖
尕海湖还是一片鸟类保护区,旁边生长着大片葱绿可人的草地,每年夏季这里都有黑天鹅、白鹭、雁鸭等多种水鸟在此栖息,这儿海拔在3000-4000米之间,可以算是天池了。去年来过,还不收费,现在既然已经收费了,就没有多做停留,在外面看看吧。
尕海湖

再游郎木寺

尕海往东南行四十多公里,就来到甘肃、四川、青海三省接壤的郎木寺,这里位于洮河源头南部、白龙江发源地,传说是莲花生大师降伏妖魔之地,自古就是川、甘、青各族民众朝拜黑虎女神的圣地。藏传佛教兴起后,在这里建寺已历千年,被命名为“虎穴仙女寺”——郎木寺。
郎木寺
郎木寺
因为来过,比较有经验,先来到郎木寺镇旁边的甘肃郎木寺,这边门票25,我们三个人花了50,说了说孩子的票给免了。记住,来甘南玩景点一定要砍价,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哦,能省则省嘛。另外,如果早上早点起来进郎木寺也不用买票哦,或者昨天买过的第二天也不用再买票,很实在吧。
郎木寺
郎木寺
郎木寺不是什么国家级景点,但是比很多所谓国家级4、5星景点好得多,啥证到这里都不好使,不过价格很便宜,就不要计较太多了。
郎木寺
看这一地的鞋,看我的摄影已经达到了看似无僧处处僧的境界了吧,哇哈哈。
郎木寺
大殿外面精美的壁画,虽然比较新没有什么历史价值,但还是很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
郎木寺
郎木寺
郎木寺建在山腰上,虽然不大,规模比拉卜楞寺要差很多,而且格局有点散乱,但是飞檐翘角之间,却也气势恢宏。
郎木寺
寺庙附近有一排排桶状的经轮,经轮上绘着圆脸弯月踏着红莲的佛像,藏民们一边走一边抚转经轮,虔诚地念念有词,祈祷合家安康
郎木寺
今天来天气有点阴,但是寺庙建筑金碧辉煌,色彩浓郁,所以看起来还是非常有特色的。
郎木寺
郎木寺
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这里有两个郎木寺,一座甘肃境内的的达仓郎木赛赤寺,也叫色扯寺,当地就叫朗木寺,一座是四川境内的的达仓郎木格尔底寺,也叫格登寺、达仓纳摩寺,当地就叫格尔底寺。两座寺庙通称为郎木寺,为了区分,甘肃这边的我们就叫郎木寺,四川这边的我们就叫格尔底寺。一条小溪从中流过,宽不足2米,叫做白龙江,两个藏传佛教的寺庙在这里隔“江”相望。
郎木寺
郎木寺
带着孩子体验一下转庙,藏传佛教信徒转经除了寺庙,还有围绕神山、圣湖、圣城、佛塔、玛尼堆而转的。转经的地方如同弥漫在西藏各个角落的宗教气氛一样,遍布城乡。
郎木寺
郎木寺

郎木寺天葬台

郎木寺最有名的的地方,还在于这里有甘南地区唯一一个对外开放的天葬台,不仅可以观看,甚至可以拍照。虽然对于天葬很好奇,拍了不少照片,但是因为出于对藏族人民的尊重,国家明文规定禁止传播天葬图片,所以照片就自己保存了,而且我们也要尊重死者。
天葬台
天葬台就在郎木寺后的山坡上,走过去用不了多长时间,现在是傍晚,这天葬台上阴风阵阵,感觉挺恐怖的。想看天葬的朋友不用担心这里有时候几乎天天都有天葬,因为这里和周围的几个县的藏民去世了都送到这里来。晚上可以和住宿的宾馆或旅社老板打听一下,就知道第二天有没有天葬了。
天葬台
郎木寺后面的这个天葬台是非常有名的,是安多地区最大的天葬台之一,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附近很多县乡所有的死者都是送到这里来的。
天葬台
藏族的葬礼分为塔葬、天葬、水葬、火葬、土葬、树葬等。塔葬一般只有大活佛、班禅达赖之类的人才能采用,那么除此之外,规格最高的就是天葬了。天葬,就是藏族将死者的尸体喂鹫鹰,鹫鹰食后飞上天空,则认为死者顺利升天。这是藏地古老而独特的风俗习惯,也是大部分西藏人采用的丧葬方法。
天葬台
经幡前还有一个土堆,天葬之前会在这里点起桑烟,烧的是糌粑,目的是把秃鹫吸引过来。
天葬台
按中国藏区天葬的风俗,一个人死后先把死者用白布包上,停尸数日请喇嘛念经超度,并等待亲友前来吊唁。停尸数天后要择日出殡,出殡一般很早,几乎天不亮便开始,先把死者衣服脱光,四肢捆成一团,用白氆蒙上,然后由死者后代沿着事先用白糌粑划好的白线把尸体背到门口,再由操持天葬的人把尸体背走,送到附近的天葬台。
天葬台
其实西藏最早并不天葬,而是墓葬。山南地区依山傍水的修筑了许多座巨大的藏王陵墓,埋葬着吐蕃王朝从朗日松赞到末代赞普朗达玛等二十一位君王及后妃。据说公元11世纪,印度著名僧人唐巴桑杰来到西藏,创立了藏传佛教希解派。他竭力鼓励藏民进行天葬,亲自率领信徒围绕天葬台念佛、超度死者的灵魂,把这种丧葬方法推广到整个藏区。
天葬台
教徒崇尚灵魂,贱视肉体,认为灵魂已经脱体,喂鹰鹫,彻底寂灭,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反而是一种功德,有利于灵魂的转世。佛祖释加牟尼,前世曾经舍身喂虎、舍身喂鹰,是天葬者的先驱。西藏的佛教徒还认为,天葬台周围的神鹫,是“格龙”(比丘)的化身,本身就有通神的魔力。凡人把自己的尸体全供养给它们,就能赎回生前的罪孽,他的灵魂将被神鹫驮上天堂或投胎到好人家。
天葬台
其实,藏民自古就有这种“归于天上”的意识,据藏文史籍记载,在远古的“七天墀”之时,诸王死时是“握天绳升天”、“如虹散失,无有尸骸”,当时藏族就认为其祖先来自天上,死后归天。藏语称天葬为“杜垂杰哇”意为“关(尸)到葬场”,又称“恰多”意为“喂鹫鹰”,“恰”是一种专门食尸肉秃鹰,也叫“哈桂”。所以可以说“天葬”也可以叫做“鸟葬”。
天葬台
下山时在半山腰看到的郎木寺和郎木寺镇的全景。郎木寺神秘的藏族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加上这里的自然风景也相当优美,有“东方小瑞士”的美称,背包客们到了这里就长久的停留居住下来,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天葬台
天葬台

郎木寺继续闲逛

郎木寺其实也是个地域名称,即指寺庙,也指寺庙所在的地方,它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下辖的郎木寺镇和四川省若尔盖县红星乡下辖的郎木寺村,当然因为镇子比较大,所以来这里玩的游客一般都是住在甘肃的郎木寺镇。
郎木寺
郎木寺
虽然现在作为旅游景点,两座寺庙统称为郎木寺,但其实这里真的是两座分处两省,互不归属,分别卖票,毫无关系的两座寺庙。两边活佛不一样,势不两立,据说建寺起就是对立的,争地盘,打得不可开交。两座寺庙虽然都不算太大,但是各有特色,非常值得游览。
郎木寺
郎木寺
遥望远处巨大的红石崖,在蓝天白云下像一道屏障,护卫着美丽的仙女居住的地方。“仙女”在藏语中就是“郎木”,郎木寺由此得名。
郎木寺
郎木寺
其实两座郎木寺之间还夹着座回族的清真寺,一条小溪融合了藏、回两个和平共处的民族,喇嘛寺院、清真寺各据一方地存在着,晒大佛、做礼拜,小溪两边的人们各自用不同的方式传达着对信仰的执著。
郎木寺
郎木寺
在这里随处可见僧人也是和藏民一样在这里转庙、朝拜,在这样的氛围下感觉像我们好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人。
郎木寺
但是两个世界的人也在交流、融合,我们的社会就是这么和谐。
郎木寺

银顶的格尔底寺

晚上在郎木寺镇住宿,想再去住去年住过的秀峰宾馆,穆斯林开的,非常干净,价格便宜,还可以免费停车。但是他家在装修扩建,所以又找了一家,也还不错。
晚上和老板娘聊天,知道了很多有意思的事。前几天有个喝酒喝死的年轻藏民,秃鹫都不吃,白花花的在天葬台上趴了好几天。
老板娘还说最不愿意接待几个女孩或单身女孩来住宿,因为她们都要喝酒,而且一喝就醉。有一次一个住在别的宾馆的女孩和一个住在这里的男孩可能玩的时候认识的,晚上喝完酒来找这个男孩,非要和人家住在一起,男孩让她走,她不走,还一件一件脱下衣服往街上扔。我特意问了一下那女孩好不好看,老板娘很坚决地说不好看。那我就可以理解了,不好看脱了衣服还是不好看啊。
第二天接着去四川的格尔底寺,格尔底寺就在郎木寺镇对面不远,加上那摩峡谷的门票一共才15元,比甘肃的郎木寺还便宜,我大四川就是这么威武。不过寺前的路特别差,可能是因为两省交界的原因吧,所以票价便宜一些也是有道理的。郎木寺才是2星级景区,我觉得比我们去过的很多4、5星级景区不知道要强多少倍。
格尔底寺
格尔底寺就是当地人称的四川寺院,和对面的郎木寺不同,它是银顶的寺庙多,金顶的寺庙少,而且规模要小一些。不过纳摩大峡谷、虎穴、仙女洞、白龙江源头以及肉身佛舍利都位于四川郎木寺这边,所以这里也是不能轻视的好地方呦。
格尔底寺
爬到高处的大殿准备再去看看肉身佛,结果大殿门锁着,等了寺主喇嘛半天不来,以为又要失望了。和一个自称也是庙里的喇嘛的小屁孩玩闹了一会儿,别看现在是小屁孩,没准过些年就成活佛了,可不能得罪啊。
格尔底寺
准备走的时候,终于等到了寺主的身影,从山间小路飘然而至。先验了我们的门票,然后带我们参观了佛殿,并且做了详细的讲解。五世格尔底活佛的肉身灵体,五世活佛出生于1681年,于1775年圆寂,享年74。寺主喇嘛介绍说,文革期间灵体被运到若尔盖县城,被几个信教群众发现后偷埋在县城的达龙沟山上,到1981年再挖出来时肌肉还有弹性,无丝毫损坏,后请回格尔底寺。肉身灵体还曾自然生长头发,寺内高僧为其理发一次,然后再没有生长。原来是全部放在外面,随便观看的,后来做了玻璃罩,也是可以看见全部的,现在放在银塔里面了,只露着面部,涂着金粉,看不见肉身,而且也不能拍照,让我们有点失望。
格尔底寺
这时看见山下时轮学院大殿前有喇嘛拿着乐器聚在一起,可能要做法事,于是赶紧跑下山。
格尔底寺

格尔底寺法会

时轮学院大殿前,喇嘛们拿着长号、锣鼓等乐器,正在集合。
格尔底寺
好半天才把队伍排整齐,开始围着时轮学院大殿又吹又打,转了几圈,然后进入大殿。
格尔底寺
格尔底寺
格尔底寺
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可惜不太懂他们各自拿的不同的法器是什么名称和含义,要是找到资料再给大家介绍吧。
格尔底寺
队伍不长,但每个人的任务都不相同。
格尔底寺
看到照相,都不避讳,当然也可能是人家正忙着,没空搭理我。
格尔底寺
看样子是准备围着这座寺庙转一圈,于是赶紧反方向来到墙角等着,很快队伍就过来了。
格尔底寺
格尔底寺
准备进入时轮学院大殿,后面的大队伍离得较远。转了一圈,就进入了时轮学院大殿,但是遗憾的是,不让游客进去,当然即使进去了也不能拍照。
格尔底寺
格尔底寺

格尔底寺辩经

继续往前走,前面是闻思学院,远远看见聚集了很多喇嘛,知道这是又有啥活动了。走进了才知道,喇嘛排成好几排,两两一组,一坐一站,正在辩经。
格尔底寺
辩经这种方式最早源自印度。公元792年,赤松德赞从印度请来莲花生、寂护(就是建桑耶寺的那两个人)等高僧,入藏宏法。当时在西藏也有不少汉僧,领头的叫大乘和尚。这两派本着“一山不能容二虎”的原则,摆开了一场论战擂台,誓要一见高低。结果汉僧不敌印僧,败下阵来。落败的原因,倒不是因为汉传佛教比印度佛教差劲,而是因为两家修炼的重点各有不同。汉僧习炼禅宗,讲究的是顿悟,是心领神会,玄而又玄,这种注重性灵和感性思维的方法,一旦与人辩论起来,顿时变成锯了嘴的葫芦,敌不过擅长逻辑思维,强调正误推判的印度佛教,只好灰溜溜认栽走人。这次打擂,史称“拉萨论争”,并由此开创了藏传佛教辩经的先河。
格尔底寺
辩经是按照因明学体系的逻辑推理方式辩论佛教教义的学习课程。藏语称“村尼作巴”,意为“法相”,是藏传佛教喇嘛攻读显宗经典的必经方式。据说最早源于赤松德赞时期大乘和尚和噶玛拉锡拉的公开辩论。辩经多在寺院内空旷之地、树阴下进行,我们看到的几十名喇嘛就是聚集在闻思学院前的台阶上辩经。
格尔底寺
辩经分为对辩和立宗辩两种形式。对辩藏语称“作朗”,就是辩者二人,一方提问另一方回答,不许反问;告一段落后再反过来,直至一人无法问出。而我们看到的应该是第二种——立宗辩,藏语称“当贾狭”。辩者无人数限制,立宗人自立一说,待人辩驳,多坐于地上,只可回答不可反问;问难者称“达赛当堪”,即“试问真意者”,不断提出问题,有时一人提问,有时数人提问,被提问者无反问机会。立宗辩过程中问难者可高声怪叫,也可鼓掌助威,舞动念珠、拉袍撩衣、来回踱步,也可用手抚拍对方身体等做各种奚落对方的动作。在佛法辩论上,辩者则只可答“是”、“不是”或“不定”三种可能之一,绝不可能以胡言应付过去,所以胜负结果是很明显的。即使对不懂藏语的观众而言,整个辩经过程也不枯燥。
格尔底寺
辩经的起势是拍手.每次提问时,先退后几步,跟着右手把念珠一甩,套到左臂上,前跨步,右手高高举起,用力一拍左手,一个炸雷般的拍手声便响在了坐着的喇嘛头上或额前。拍手有两个作用,一表示我现在向你提问,请你赶快回答并向其致敬;一表示在气势上要威慑对手。据说如果被提问者回答不上,那么提问者可以击掌或甩念珠以示警,有时也会用手牵弄臂上的佛珠寻求佛祖的支持;答辩者则要集中精力,充分展现自己口才和学识,除机智回应外,还得试图驳倒对方。
格尔底寺
比如下面站着的这个家伙,辩的很认真,动作幅度大,巴掌拍的响,手心都拍红了,估计手都拍肿了。在辩经中,其他动作都是有意义的,比如在每一个提问前都要先说一个“底”,再将右手向后高高扬起,和左手相拍发出清脆的响声,然后将右手向下伸向对方后拉起。那一声“底”相当于开启智慧,因为在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而他的心咒是“嗡阿热巴杂拉底”,“底”音可以启请心中的文殊菩萨,开启我们的智慧。高扬的右手说明文殊智慧就在身后。二手相击,有三层正意一为一个巴掌拍不响,世间一切都是众缘合和的产物;二为掌声代表无常,一切都稍纵即逝;三为清脆的响声击醒你心中的慈悲和智慧,趋走你的恶念。右手向下后又拉回,是希望通过自己内心的善念和智慧,把在苦难中的众生救出来。
格尔底寺
但是有一些年轻的聚在一起居然掰起了手腕玩儿上了。看见我在照相,马上又做出了辩经的样子,我一走开,马上又嬉闹起来。看来无论种族、宗教信仰,孩子的性情都一样。僧侣在寺庙里接受的佛学教育类似于我们的普通学校,从小学、初中上起一直可以读到硕士、博士。教徒7岁时出家受戒成为沙弥,然后经过两年的学习,到十岁时才正式开始学习五部大论,逐次学完十三个班级到出立格西名号时,大约已经二十三岁。
格尔底寺
年轻喇嘛经过辩经,由“日琼”(相当于初中)升为“日庆”(高中),获得“日庆“(佛学学位为中级)学位,再经过数年的学经,将可参加“格西“(佛学博士)考试。凡是获得“日庆”学位的僧人才有资格参加藏传佛教最高学位--“格西拉然巴”的考试和辩经活动。辩经升位佛学学位是藏传佛教传统的佛学升位方式。甚至,有喇嘛考到北大清华作研究生、博士。
格尔底寺
辩经有形式和层次上的区分,有平时在学院内同班级学僧相互学习辩论(属平时练习阶段的辩经)、每一学期结束或法会上全寺性的辩论(属中层次辩经活动)、考取某一种格西学位时的辩经(较高阶段的辩经)几种。寺院把辩经活动作为衡量一个学僧或喇嘛学识水平、辩论才能和思路迟钝敏锐的重要手段。要求以逻辑学的法则为主要内容,结合佛教的基本理论进行辩论,作为入门,然后逐步深入,推广到其余的几部论典。
格尔底寺
在双方辩论时,有论(立宗)的一方,就是以某一论典的内容立一种见地,并为维护这种见地的正确性而进行辩论。其特点是立辩者(立宗者)为1人,席地而坐,只能就对方提出的主题和各种问题有理有据,引经据典地认真答辩。答辩时要言简意赅,既不能任意发挥,也不能反诘。另一方是对辩者,即是向立论者围绕立论主题进行发难的一方。问难者可能是一人,或几个人,总是站在立论者前面问难,发问的内容巨细、高深莫测,就看答辩者的知识面和应辩能力。
格尔底寺
对辩一方有时击掌发问,有时挥舞佛珠、僧帽、手拉立论者的袈裟或拍打他的身体,场面气氛热烈而紧张。如果立论者精通经典,且循循善辩,使问难者理尽词穷,这时观众鼓掌称善,辩论得胜。
格尔底寺
如果对所立之论不甚通达,或不善言辩,被问得张口结舌,问难者乘一时高兴而拍掌高呼,甚至以行动语言过失而作出各种奚落和揶揄的姿态,场外众僧随之起哄,使立论者十分难堪。所以为了在大厅广众面前不失面子,学僧在平时学经、辩经时,在经师的指导下十分刻苦,争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一种格西学位或晋升高一级班次,在众僧中出人头地,受人尊敬。
格尔底寺
看了很久,也听不懂他们说什么,反正是很热闹,也没有马上结束的意思,于是就离开啦。
这次甘南之行虽然短促,但是收获很多,可以让我们回味很久很久。

本游记著作权归@6812635808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